“太平本是将军定,不许将军见太平。” 这是《水浒传》中的一句颇让人伤感的话,道尽了历史上那些帝王们,过河拆桥、卸磨杀驴的残酷现实。若论起屠杀功臣最知名的皇帝,那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。这大概是出身愈低,其对权力就愈加贪恋,就愈怕失去到手的皇位,以致变得神经质,而将其认为能够威胁到自身皇位安全的功臣们都除去。
民间传说,朱元璋自从做了皇帝,就整天提心吊胆,生怕谁来害了他的性命,夺了他的江山。普天之下谁有这样的本事呢?自然地,那些当初随他征战打江山的开国功臣们,就成了他的心中刺,眼中钉。
一天,朱元璋独自坐在南京城皇宫中,偏偏这时有检校(专门检查人们行动的组织)来报,说某某大臣在背地里发牢骚,某某大臣在家里人邀人喝酒、聚友密会等等。朱元璋一听此类消息就神经过敏,心想:难不成这些人背着自己私底下有所图谋?不行,我得先下手为强。
朱元璋很快想出计策,要将功臣们一网打尽。他先是传谕中枢:“自从立朝以来,开国虽然各赐封爵,但朕还没有好好为他们庆功表贺,如今天下太平,理应为功臣们庆贺一番。”
四个月后,一座高楼在南京城内建造起来。朱元璋亲自写了“庆功楼”三个大字,制成金匾挂在楼门上。
朱元璋虽行事机密,却瞒不过有着“再生诸葛”之称的刘伯温。不过,尽管刘伯温明知道皇帝的用意,却不敢声张,再三斟酌,他写了一道奏折,借口自己年迈无用,便辞官归隐了,走之前就还告诉了徐达在庆功楼时千万不要离开朱元璋。最终庆功楼事件发生时,徐达看到朱元璋离开,便跟了上去。朱元璋知道徐达看穿了计策,便威胁徐达不要声张出去。他们二人离开后,庆功楼瞬间一片火海,赴宴的功臣连同数千侍卫宫女一同葬身火海。
“火烧庆功楼”这个传说最早见于清朝流传的《英烈传》评书里。由于原版《英烈传》书中屡称朱元璋为真龙天子,承应天地之命,令满清统治者极为不悦,就干脆令人对《英烈传》进行纂改,加入许多丑化污蔑朱元璋和朱明王室的内容,火烧庆功楼就是其中之一。
我们有必要再来看看清朝人编修的《明史》,在《明史》中,我们也没有发现任何关于火烧庆功楼的记载。所以,火烧庆功楼看似真实,实则有着许多破绽。
至于庆功楼,据明朝大学士宋濂的《张中传》记载,朱元璋的确曾在南京城建造了一座楼,每逢兴兵作战之时,他常与身边的谋士武将在此讨论军国大事,楼里的确藏有火炮和火药。值得一提的是,宋濂在他的文集里还提到过一件关于该楼的意外事故——有一天,该楼发生火灾,引起爆炸,声音如雷。偏偏楼又和官府大楼相连,导致南京城内一片惊慌。朱元璋那天运气好,并不在楼上。
解疑朱元璋其实并不冤
事实证明,所谓“火烧庆功楼”并不可信,可为什么人们愿意相信这个血腥残暴的故事呢?其实,这与朱元璋心狠手辣的性格有关。
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朱元璋以“谋不轨”罪诛杀当时左丞相胡惟庸九族,随后又“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”,并“连蔓引,迄数年未靖”,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冤狱。洪武二十六年,朱元璋又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,再度大开杀戒。短短14年间,朱元璋利用这两起事件几乎将开国功臣诛杀殆尽,史称“胡蓝党案”。
那么,朱元璋为何大肆诛杀开国功臣?这里面原因很多,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巩固皇权。这一点,火烧庆功楼的传说倒是没有过分杜撰。比如开国丞相李善长。这个曾被朱元璋捧为“再世萧何”的谋臣,最后却被归为胡惟庸同党而惨遭灭族之灾。
对于父皇的滥杀,皇太子朱标深表反对,曾进谏说:“陛下诛戮过滥,恐伤和气。”当时朱元璋没有说话。第二天,朱元璋故意把长满刺的棘仗扔在地上,命太子拣起。朱标怕刺手,没有立即去拣,于是朱元璋说:“你怕刺不敢拣,我就把这些刺去掉再给你,难道不好吗?现在我杀的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,除去他们,你才能坐稳江山。”
不得不说,朱元璋这句话很有水平。但可惜的是,朱标在37岁时就病逝,继承皇位的重任落到了当时年仅15岁的朱标之子朱允头上。如此一来,朱元璋更害怕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威胁朱氏天下。
于是,痛恨朱元璋的人们,就把他杀害功臣巩固政权的事情用文学的方式夸大,使矛盾冲突更尖锐,更富有戏剧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