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满腹经纶,才高八斗,然而因为父亲是商人,无法参加科举考试,而不是像上海古籍出版社所说的“希冀仕进而不走科举之路”。无奈之下,他只能走举荐这条道路。《与韩荆州书》便是李白希望博取功名,而给荆州大都督府韩朝宗写的一封自荐信。
今天读本文,颇觉心酸。根据李白年谱载,李白求见韩朝宗是在公元734 年,时年34 岁。那时候李白已经是名满天下,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如《蜀道难》、《峨眉山月歌》、《送孟浩然之广陵》等都广为流传。然而,尽管李白在诗坛异军突起,隐然已是文坛领袖,在仕途却屡受挫折。在此之前,李白曾求见张洎,希望见到玉真公主,在终南山住了一个多月,受尽冷遇,无果而终。在长安,遭受北门之厄,旋即离开长安,漂流在河南、湖北等地。在一系列失败前面,李白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,向韩朝宗求荐。
在信中,李白对韩朝宗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吹捧,一开始便说“生不用封万户侯,但愿一识韩荆州”,显然用力过猛。韩朝宗在当时名气并不算高,在唐朝星河璀璨的人才队伍中也基本找不到他的名字,在当时应该是四品或者五品级的官员,后来最高职位也不过侍郎。由此可见,连韩朝宗自己都与万户侯相去甚远,怎么可能宁愿不封万户侯也要认识韩朝宗呢?在文章中,李白将之与周公、李膺、平原君相比,认为他“制作侔神明,德行动天地,笔参造化,学究天人”,也明显抬得太高。至少在文章学问面前,李白可以甩韩朝宗好几条街。然而越是如此,越发体现出李白的无奈。杜甫“朝叩富儿门,暮随车马尘”的悲哀,李白也有相同的经历。
李白引用王子师、山涛的故事,希望韩朝宗能够为国举贤,为后世留下美谈。而且,在韩朝宗的推荐下,也确实有人入朝为官,虽然他们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业绩,但对于李白,也是一根稻草,是以吹捧他“推赤心于诸贤之腹中”。李白也希望有一天,能够像他们一样,对韩朝宗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,能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李白对自己向来充满信心,即使在落魄不遇的时候,也是“心雄万夫”,认为“日试万言,倚马可待”。从后来在唐玄宗时待诏翰林来看,李白真不是吹牛。他希望韩朝宗能够给一个机会,将自己的诗文呈上,以达到推销自己的目的。
单以文章而论,李白这封信虽然有些吹捧过度,却写得神采飞扬,气韵十足,充分展现了李白的滔滔才气,是文学史上的杰作。遗憾的是,韩朝宗并没有被李白的文章打动,他没有给李白任何机会,这封信发出之后也是石沉大海,没有任何的回应,李白等来的只是沉默。韩朝宗为什么不给李白机会呢?可能有两个原因,一是韩朝宗没有能力举荐,别看他在地方威风八面,可在朝廷里面,他基本排不上号。从他举荐的人来看,也并没有得到重用,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任何的业绩。而且,当时唐朝已经实行科举制,虽然也可以举荐贤才,但毕竟是剑走偏锋,是非正常渠道。万一弄不好,落个举荐失察的罪名,韩朝宗不敢冒险。二是李白虽然文学素养非常高,却不是做官的材料。韩朝宗如果要举荐,肯定会对他进行考察。李白的目标是“申管晏之谈,谋帝王之术,奋其智能,愿为辅弼,使寰区大定,海县清一”。虽然这话看起来非常提气,但也锋芒太露,甚至有些吹牛。从李白的短暂为官经历来看,唐玄宗只是把他当成御用文人,而不是能吏,也可以说明问题。李白曾希望通过玉真公主走举荐路线而未果,张洎并没有把他当回事,或者他们也看出李白并不适合为官。
再回到这封信上,可能也有些问题。李白把韩朝宗吹得太高,比如李白以韩朝宗比周公,可能也让韩朝宗不敢接受。周公行使过废立大权的人,韩朝宗敢与之比?而且自霍光以后,凡是行废立的大臣,几乎都被归之于奸臣序列,如梁冀、曹操等。如果他欣然接受,贸然给李白回信,或者举荐,可能会给别人留下攻击的把柄。
历史有时候就是那么吊诡,感觉像是在开玩笑。李白上书韩朝宗被拒绝,韩朝宗却因为李白的信而被历史所记得。如果不是李白的信,谁人识得韩荆州韩朝宗?再假设一下,如果韩朝宗真的推荐了李白为官,那么历史上会不会多一个业绩平平的官员,而少一个天才的诗人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